当前位置: 首页 > 名人故事 > 正文

回到文学

来源: 北部文学汇 时间:2021-10-14

回到文学

一、文学的意义

人类从很初咿咿呀呀无文字的交流,到如今越来越丰富、精微的文字表达,语言的发展推进着人类各个方面的进步,可以说,没有丰富的语言系统,就很难存在广阔的、深入的思考,它是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基础工具。不借用语言,所有的交流都只能胎死腹中。“没有哲学与诗的民族,肯定是低档次的民族。”在功利主义无孔不入的今天,谈到文学,甚至叫许多使人难为情,这片不能直接高效产出物质的土地,被越来越多人轻视与耻笑。但一个人如果总也不肯承认自己是个机器,总也不愿意被世界向对待一台机器一样对待,一个人如果还渴望着爱与被爱,渴望着快乐,还在追问着不幸,还会愤怒、悲伤,那么他就仍是文学领地的公民。什么为虚?什么为实?虚的就该被轻视?实的就一定优于虚?如果说文学为虚,那么亲密关系里的语言为何会左右你的情绪?为何某个文学作品会给你真切的审美体验?不仅仅在于审美,为何有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在结构,影响他固有的价值判断?文学的意义,历来不是一个完美无瑕的苹果,不是一个精确到小数点后数十位的数字,它的意义只有撞击到每个人独有的主观感受时才会结晶显形。文学是私密的,是这个被全面命名的荒凉世界里,诗性的存在。生活该是一具鲜活的生命,它不是被划定清晰的概念或者理论,它是模糊的、不可精确塑造的,神秘的,具有各种可能的,会呼吸的,而文学作为反映生活的方式,它也该是鲜活的生命,所以不该再问一具鲜活的生命有什么用,它存在,它该被尊重。

二、谁在判定文学的优劣?

其实并不是那少数的掌握话语权的人,时间是很好的尺度,这个世界的公平在于强权、金钱、私情的背后有时间的淘金之手,它不受任何世俗力量的左右,在这双手之下,滥竽充数很终也只是滥竽。很多人依然会质疑文学经典的经典性,当然,怀疑本身不能说是一种坏品格,但空洞的怀疑,没有根基的怀疑甚至都构不成真正的怀疑。面对一个作品,作为读者,很基础的要求是读懂,当还读不懂时,你就开始质疑,这是不负责任的。据我个人的阅读经验,有的作品你读不懂更大的可能是你的水平真的不够。瑞典一个非常著名的诗人叫特朗斯特罗姆,我是在十年前*一次读到他的诗集的,那时我还不到20岁,*一次读后的感觉是,几乎完全看不懂,我那个当下也在质疑他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大家的推崇。八年过后,当我对现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并且积累到一定的阅读经验后,八年后的一个晚上,我几乎彻夜不眠地读他的诗,感觉每首都惊为天人,那一天我才觉得我读懂了。从未能获得审美体验到获得审美体验,这段路程,岂是一句“读不懂”就跨越的?随着文明的不断深入,我们被要求成为更好的人,成为这个,成为那个,标准不断地更新,不断地被拔高,如果说一定要成为什么,那么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读者是重要的,那么就该从跨越“读不懂”开始。“读不懂”也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作品真的不值一读;一种是你还够不到作品,是作品没有选择你,那么如何判定呢?这需要日久的积累与努力。“凡操千曲而后晓声,观千剑而后识器”,要形成稳固的、敏锐的审美眼光,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。所以一个没有大量阅读经验的人,我建议在对不明白的作品面前保持谦逊的态度。

土耳其著名小说家帕穆克写了一本关于本国细密画的小说《我的名字叫红》,这位作家在写作前,花了七年的时间研究细密画,在动笔前,他已经成了土耳其细密画的研究医生。这本书的首页印着《古兰经》里的一句话——盲人与非盲人不相等。细密画家因为一生都在作画,所以到晚年许多细密画家会因为过度用眼而盲,但他们不以盲为不幸,反而以盲为荣耀,视盲为对自己技艺的肯定。盲与不盲,当然是不相等的,这才是世间的公平。这个时代,我们不缺热闹,不缺噱头,不缺效率,不缺虚名,而我们忘了要奔着盲去啊。要奔着盲去,人才有信仰,才有对万事万物敬畏的心。

三、文学的文体问题

文体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,松树柳树都是树,男人女人都是人,形式不同,而本质一样,小说、散文、戏剧、诗歌等等,多元的形式都在诉说着世界的真实,都在以各自的方式走向真,路径不同,目的地相同。文学是作者对读者的感召,是邀请,是将手伸过来,带你去看世间万物深处的闪亮。然而,作品无疑是有高低优劣之分的,借用狄金森的话,“如果我读一本书,它使我全身发冷,任什么火也烤不暖,我知道那就是诗了;如果我读着读着觉得好像是天灵盖都被掀开,我知道那就是诗了。”好的文学,不管形式是什么,都能触及你的天灵盖。

四、回到文学

文学作为独立的学科,是有研究的方法的,有许多专业的学者,专业的评论家,会针对文本从各方面入手进行剖析,优与劣,在阐述中,通过每个个体的感受与取舍,经典慢慢成为经典,杰作被正名,垃圾被丢弃,对长长历史里的一个个个体有点信心吧,对那些认真的灵魂有点信心吧,对经典多一点耐心,如果你还不曾感受过天灵盖被掀起的惊妙,对于短暂的人生,该是多么巨大的损失。

回到文学的源头,我们害怕于是我们惊叫,我们悲伤,于是我们哭泣,我们欢乐于是我们歌唱,然后我们书写,一代又一代,我们死了又生,生了又死,我们继续书写,我们要证明某种存在,比如人的神性,比如春天的温暖。

治疗癫痫病要多少钱
癫痫病的治疗用药
癫痫发作的诱因

热门栏目